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段珂妍 赵苏薇
【资料图】
冬季悄悄临近,冷空气带着干燥与寒意席卷而来。不少人发现,咳嗽、气喘又“卷土重来”。
“降温后反复出现的呼吸道不适,并非单纯着凉那么简单。往往在霜降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就诊量会明显增加。”10月29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王立凤接受采访时提醒,很多遭受冬季咳嗽困扰的患者,时常会陷入“止咳药吃了没用”“保暖了还犯病”等误区。
咳嗽就用止咳药,越止越严重!
王立凤表示,一咳嗽就吃止咳药,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这可能帮了倒忙。秋冬咳嗽多和“气道敏感”有关——冷空气、雾霾、粉尘刺激气道黏膜,黏膜分泌黏液增多,身体通过咳嗽排出这些“异物”,本质是一种保护机制。
“如果盲目用强效止咳药压制,黏液排不出去,反而会堵在气管里,可能会引发感染,让咳嗽从‘干咳’变成‘咳痰’,甚至加重气喘。”王立凤指出,正确的做法是先判断咳嗽类型。无痰的干咳可适当用“镇咳药”缓解;有白痰或清痰的咳嗽,优先用“化痰药”帮黏液排出,比如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等,让咳嗽“有的放矢”。
裹得越厚越好?保暖过度反伤肺
每逢降温,不少老人、孩子冬天裹得像“粽子”,结果一进暖气房就出汗,一出门又受凉,反而反复感冒。
王立凤指出,呼吸道健康的关键是“恒温”,而非“过暖”。人体呼吸道对温度变化很敏感,忽冷忽热会让气道平滑肌频繁收缩,诱发痉挛——比如从25℃的暖气房突然走到5℃的室外,气道可能瞬间“抽筋”,引发咳嗽、气喘。
“冬季科学的保暖方式是‘分层穿衣’:贴身穿透气的纯棉衣,中间穿保暖的羊毛衫或抓绒衣,外层穿防风的羽绒服或冲锋衣,进出室内时随时增减,避免温差超过10℃。”王立凤说。
室内紧闭窗户,干净空气反而少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室内,很多家庭24小时关窗。
“事实上,室内空气比室外还脏。”王立凤提醒,秋冬室内通风不足,尘螨、霉菌、宠物皮屑会大量堆积,加上暖气或空调带来的干燥,会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诱发过敏和炎症。
“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选择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进行通风,此时室外温度相对较高,污染物浓度较低,开窗时可让老人、孩子暂时待在其他房间,避免直吹。”王立凤提醒,如果室外雾霾严重,可开空气净化器,同时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控制在40%-60%,湿度太低会让黏膜干燥,太高则容易滋生霉菌。
“除了避开误区,大家也可以学习4个简单易做的‘护肺小习惯’。”王立凤介绍。
▲腹式呼吸练肺活量:睡前平躺在床上,双手放在肚子上,用鼻子慢慢吸气,让肚子鼓起来,再用嘴巴慢慢呼气,让肚子瘪下去,每次10分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缓解气喘。
▲盐水漱口洗气道:每天早晚用淡盐水漱口,头微微后仰,让盐水流过咽喉部,能减少咽喉部的细菌和过敏原,预防晨起咳嗽。
▲喝“温润水”润黏膜: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每天喝1500-2000毫升温水,也可以泡点陈皮、罗汉果(血糖高者少放),既能补水,又能滋润呼吸道,减少干燥刺激。
▲出门戴对“防护口罩”:普通医用口罩能防飞沫,但防冷空气和粉尘效果差,建议选“KN95口罩”或“带呼吸阀的保暖口罩”,尤其在雾霾天、大风天出门,能减少气道刺激。
王立凤提醒,咳嗽是秋冬呼吸道疾病的“预警信号”,但只要避开误区、做好防护,就能轻松应对“呼吸劫”。如果出现咳嗽超过2周不缓解、夜间气喘憋醒、发烧伴胸痛等情况,则不能硬扛,须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呼吸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作者:周倜
责编:李传新
一审:周倜
二审:段涵敏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Copyright © 2015-2022 赛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6 联系邮箱:89 71 80 9@qq.com